【自动化类2308】自动化类2308团支部顺利召开“筑牢防灾减灾防线”主题团课
发布时间:2024-05-25
全国减灾防灾日如期而至,为引导学生了解灾害知识,掌握应对技能,增强自救互救能力,构建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自动化类2308团支部于5月22日由团支书胡紫妍主持,在博学主楼204教室召开“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主题团课,强调了防灾减灾工作的全民性和重要性。

团支书胡紫妍首先介绍了减灾防灾日的相关信息与图标,并且指出了减灾防灾日的重要意义。全国防灾减灾日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而设立,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一方面顺应社会各界对中国防灾减灾关注的诉求,另一方面提醒国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更加重视防灾减灾,努力减少灾害损失。设立“防灾减灾日”,既体现了国家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重视,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平稳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接着,团支书胡紫妍从洪水台风,地震,沙尘暴,泥石流,雷电火灾等方面普及了相关知识与防范措施。 在地震发生后,不要慌张地向户外跑,将门打开,确保出口通畅。在户外场所,要保护头部,避开危险之处,在公共场所依工作人员的指示行动。
当遇雷遇电时,切勿接触天线、水管、铁丝网、金属门窗、远离电线等带电设备或其他类似金属装置; 不宜在山顶、山脊或建筑物顶部停留。切勿在离电源、大树和电杆较近的地方避雨。遇到沙尘暴应做到使用防尘,滤尘面罩,戴眼镜,穿戴防尘的手套,鞋袜以保护皮肤,及时关闭门窗等。我国防震减灾工作的方针是“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预防为主,就是要把事件发生之后一时的、被动的、消极的救灾活动,转变为事件发生之前长期的、主动的、积极的、全社会参与的防御行为。而灾害发生之前长期的、主动的、积极的、全社会参与的防御行为的养成则是依靠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的形成和提高,这就需要大量的、深入的、持久的、广泛的防灾减灾的宣传和防灾减灾知识的普及教育。
通讯员:田雅欣 摄影:田雅欣
审核:沈豪 编辑:莫海洋